数据思维如何应用到用户运营?

数据思维的本质是要把一些业务现状数据化,有判断业务数据现状的逻辑,有基于判断结果反应的逻辑。

什么意思?

也就是从1)数据的搜集,到2)数据分析,再到3)分析后的反馈都可以尽可能被量化。

可具体应用到用户运营上我们应该怎么做呢?

回顾数据思维上,我们肯定已经能够明了,无非是分为三个步骤:

标准化用户数据的搜集,明确用户的标签

分析对比用户标签

基于不同用户标签的数据变化,形成运营反馈

举个例子,现在很多平台都在做社群运营,我们应该怎么在社群内的用户运营的时候使用数据思维呢?

首先我们来想想社群的价值,社群的价值其实是需要用户讨论社群主题范围内(或者是用户关注)的话题,进行高价值的讨论,避免低价值的内容在社群中出现,不然的话,社群被大部分用户屏蔽信息,想要在社群内做的转化也难以实现了。

所以围绕这社群的目的,要更精细化的运营用户,我们通常都需要用户在群内修改名字。

如果是基于某种社团特征的社群,通常会要求用户标注上地区,行业,姓名。

如果是基于某个区域的某个目的的群,通常会要求用户标注上公司,兴趣,姓名/或者是基于这个目的阶段,如果是读书群,那么就需要标注正在看的书,如果是英语演讲群,就需要标注英语演讲的段位等等~~

我们一定能够看到哪些用户没有标注的群,除非本来就是熟人,不然很难形成讨论。

但是一旦有了用户标注,用户进行陌生的沟通和运营就有了一个好的基础。

这样对于一个社群的基础设施来说有了很好的第一步,但是从社群运营者的角度来说,的这对进行社群运营的用户标签的搜集是不够的。

还应该搜集哪些信息呢?

关注用户发言的频次和质量,质量代表的是这个用户发言后可以在群内带来多少持续讨论

关注用户拉进群来的用户量,和用户和群内用户的链接情况

对群内讨论的内容进行标注,例如八卦,干货,某一个群成员,线下活动等等

关注社群的活跃时间段

通常一个群内都会有几个关键链接,这几个节点就链接了整个群的成员。

以上就完成了对于社群用户的数据搜集。

然后用户的发言频次质量,用户和用户之间的链接数据,对用户进行分级。